研究成果
苏州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
《基于“家-校-社”一体化体育家庭作业的实践研究》课题文献综述
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课题组
摘要:体育家庭作业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延伸,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现实发现,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性,传统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存在设计不严谨、布置不规范、监督和评价流于形式的问题。因此,通过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等体育手段,激发群体对体育家庭作业的新认知,深化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多维可视化的实施方式,实现体育课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一体化发展,既是“健康中国”实施的应有之义,又是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变革必要之道。
关键词:家校社一体化 体育家庭作业 实践
习总书记(2018):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出现“断档”“脱节”现象,没有形成育人全链条。针对当前学生的健康需求,并不是学校教育单方面的任务,将体育锻炼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区,突破传统体育家庭作业实施的弊端,形成多维度、多元化、体育家庭作业实施模式,和针对学生个性化的健康促进方案。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信息化手段,融合、创新思路,呈现内容更丰富、锻炼形式更多样、完成过程更高效的一种小单元、系统性、多方位、个性化健身活动方案。
一、相关概念界定:
“家-校-社”一体化:
“家-校-社”一体化对应的定义是“家庭-学校-社区”的共建,在整个教学环境的构建中,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家庭教育是根基、学校教育是支柱,社区教育是枝叶,以学校为主体,连线家庭与社区,创设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建立特殊的评价方式,将体育锻炼延伸到家庭、社区共同参与学校的育人活动,通过在“家庭、学校、社区”三者有机结合,更好的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家庭作业:
“体育家庭作业”是体育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自身情况及体育锻炼任务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布置的课余体育锻炼任务,目的是延伸和扩展体育课堂所学内容,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更完整的锻炼。传统体育家庭作业的主要形式为口头布置任务,内容缺乏设计,多为跳绳、跑步等身体素质类的练习,目的是提高体质测试和体育竞赛的成绩。而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评价方面过度依赖学生自评或家长监督,教师所掌握的反馈只能是简单地记录,无法如实掌握学生完成的质量。
本研究中的“家校社一体化体育家庭作业”主要指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个体体质差异、运动需求和兴趣,优化运动技能学习内容,改造升级传统体育家庭作业,通过体育平台实现网络课程资源线上推送和个性化定制,锻炼数据智能动态分析。通过学校锻炼、家庭体育锻炼、社区体育“云上”竞赛等形式,让体育锻炼贯穿于学生的生活,师生实时互联互通,评价及时多元,有效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一体化的锻炼氛围,达到时间、空间、场域的全方位概括,实现作业设计、布置、指导、评价的科学化、个性化、趣味化、可视化、多元化。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与启示:
(1) 国外研究
国外的研究中没有明确提出体育家庭作业的概念,对体育家庭作业的界定有一定的差别,大部分课外体育作业以课外活动的形式呈现,并且在研究中绝大多数是描述研究或比较研究,针对家庭体育作业的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较少。在体育家庭作业论述上,作业量以及课外作业组织形式是研究的热点。
日本对体育的重视程度较高,更注重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日本地方政府要求学校要格外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有些地方甚至采取强制性的要求。小学生即使在假期也会早起去学校做早操并盖章签到。全勤的学生会得到卡片、图书和食品等奖励。
美国为改善国人的健康提供了一套 10 年战略,提升个人和社区健康水平。其中,对未成年人的锻炼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课外锻炼方面。例如鼓励孩子进行球类、跳绳等体育活动;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俱乐部;参加学校、社区亲子健康活动、运动队的志愿者等,促进孩子的课外体育锻炼。
(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研究始于 1983 年,在2013 年后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关注程度有所提高,2020 年新型冠状病毒袭来,因抗击疫情的需要学生也迎来了难得的“抗疫长假”,秉承着“停课不停学”的号召,线上体育课布置的家庭体育作业也受到了家长的追捧和支持。
其中,2004年韩勤英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林少娜“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林敏2013年发表的《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网络模式的构建研究》;张玮红2016年《阳泉市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体育一体化的可行性研究》;2018年高际雲于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的《成都市海滨小学构建“家校社一体化”跳绳校本课程现状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家庭作业如何落实、体育家庭作业如何布置等几个方面,主张每天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的自主锻炼时间,以激发参与兴趣;尽量选择较简单又见成效的锻炼方式,如跳绳、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如上所述,体育家庭作业作为体育课程的重要延伸,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现实发现,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小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性,传统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存在设计不严谨、布置不规范、监督和评价流于形式的问题。因此,通过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等体育手段,激发群体对体育家庭作业的新认知,深化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多维可视化的实施方式,实现体育课程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一体化发展,既是“健康中国”实施的应有之义,又是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变革必要之道。
三、指向“家-校-社”一体化体育家庭作业的实践研究的管理
(一)管理策略
1、分级管理策略:
课题组主要成员负责区内开展“家-校-社”一体化体育家庭作业的实践研究的教学、课程开发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负责过程管理与措施落实,同时建立“主题组群”,分别由课题组主要成员加骨干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的研究团队,保证研究的有效实施。
2、课题引领策略:
将构建“家-校-社”一体化体育家庭作业的实践研究的研究过程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课题。通过共同体合力集中攻关、解决问题、形成特色,引领校级更甚是区级层面研究与实施的新路子。
3、共享交流策略:
积极开展区内课题研讨展示、视频教研、在线互动等多形式研究活动;定期与各区域家庭作业的开展学校进行课题联动研讨,来不断整合区内外学科资源,实现上下联动、横向延展、纵向深入。在专业导向、碰撞、自我反思和经验共享中获得进步。
(二)课题实施
(1)组建、落实研究人员,成立课题组;人员培训,明确分工;
(2)学习理论,领悟课题研究的核心理念和主要观点,明确开展研究的目标及价值。
(3)根据研究计划,开展课题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根据研究进程进行阶段性反思,及时调整实验计划,保证课题研究有效、有序地进行,并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的总结工作;
(5)在实验进行中期汇报,课题组对前段实验进行小结,邀请专家对实验进行评估,相对调整计划,取得中期研究成果。
(6)召开鉴定会,呈现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请鉴定组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评估;
(7)分析总结,深化研究,进行论文、教案、案例等资料汇编;
总结:终身体育习惯是个体形成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坚持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行动方式。要形成终身体育习惯是非常困难的,儿童与青少年从出于学校的课程设置与鼓励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到基于父母的支持愿意在休闲时间也积极进行体育活动,再到自行在休闲时间也愿意进行锻炼行为,在锻炼中收获友谊并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最终到能够养成正确的终身体育习惯,这是一个漫长与艰难的锤炼学生意志品质的过程,需要家校社一体化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三位一体的家校社结合机制让学生们能够养成体育锻炼行为的习惯,能够确保其离开学校与家庭的环境依然能够进行体育锻炼,锤炼其意志品质,养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邓杰尹李琛琛.家校社共育下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实践与设计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新体育概论 [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杜玉开 徐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美]戴维.谢弗. 儿童品格的由来[M].陈会昌,译.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8
[5] 余保玲 郭虹. 《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手册》课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7
[6]王学峰.身体运动与竞技运动的哲学思考[J].体育学刊,2007.7
[7]高强体育、身体、知识——体育哲学的认识论维度.[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2.3
[8] 陈永进.小学体育家庭作业设置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9):90,92.
[9] 白海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内容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155,157.
[10] 王永发.小学体育家庭作业的设计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27):44,47.
[11] 刘坚.小学体育家庭作业实施现状及建议[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4):147,149.
[12] 汤祥.例谈小学家庭“体育作业”的实施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9(4):77.
[13] 魏宇.小学生体育家庭作业布置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2019.
[14] 高亚君.体育家庭作业对小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9.
[15] 郑文.体育家庭作业值得提倡[N].江苏教育报,2018-12-14(2).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