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ENGLISH |
站群导航

苏州工业园区教育网

初高中

九年一贯制学校

小学

幼儿园

其他

|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智慧教研>课题管理>苏州市陶行知研究会“十四五”教育科研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翻转活力课堂优化的实践研究>详细内容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翻转活力课堂优化的实践研究

热点资讯

  • 暂无资料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翻转活力课堂优化的实践研究

3月研讨活动

9e7c5fdfa64941fb98a2d1a3bcfb017c.jpg


本课名称

统编版六下第四单元《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导读设计

设计思路

1.读准“郅”“哧”等7个生字的读音,理解“迸射”“匍匐”等词语的意思。

2.关注人物的神态、言行,体会董存瑞是一个怎样的战士。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

教学过程

 

内容

互动

时间

 

 

 

导入

一、复习导入,追忆革命先烈

1.复习旧知,追忆英雄

教师导入:战争的硝烟已经消散,烈士的血痕逐渐浅淡,但是历史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无数革命先烈为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矢志不渝、前赴后继。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你还记得他们吗?(课件依次出示英雄图片与姓名)

可以把标签贴在对应的图片上吗?按暂停键回忆一下这些英雄人物吧!

2.图片过渡,引出人物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要了解的人物,他和邱少云、张思德一起被称为人民解放军六大经典英烈他就是董存瑞

 

 

1分钟以内

 

 

 

 

 

 

 

 

 

 

 

 

 

 

 

 

 

 

 

新授

二、简介人物,交流预习任务

2.了解人物,解读课题

(课件出示董存瑞图文资料)

生1介绍:董存瑞,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少年时,当过儿童团长,掩护区委书记躲过日军的追捕。

1945年7月参加八路军,先后立大功3次、小功4次,获3枚“勇敢奖章”、1枚“毛泽东奖章”。

1948年5月,解放军攻打隆化,他任爆破组组长。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要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互动知道了主要人物和事件。人物是董存瑞,课文应该写了他炸暗堡这件事。

生3补充:题目中的“舍身”告诉我他在战斗中牺牲了。我之前看过董存瑞的故事,他是一个令人敬佩的英雄。

教师评价:你们读出了人物、事件,更读出了他的英勇形象。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题目要像两位同学一样逐字品读。

3.交流资料,了解人物

   教师提问:你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搜集资料,还知道了董存瑞的什么信息?

生1互动:我去图书馆查阅了资料,知道了当时指挥所命令董存瑞所在的营部要在下午3点半进入隆化中学,完成任务,但是我们的战士被暗堡中的机枪扫射,寸步难行,在万分紧急的时刻,董存瑞挺身而出,主动请求前往炸暗堡。  

生2补充:我看了纪录片。董存瑞的战友郅顺义回忆了掩护董存瑞炸暗堡的过程,他们相互配合、艰难行进,把生死置之度外。

4.预习检测,疏通字词

教师过渡:书籍、纪录片都是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物、了解背景,你们是搜集资料的小能手。昨天还有两个预习任务,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课件依次出示预习任务)

(1)下列选项中词语的读音与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郅zhì顺义   冲锋     B.凹āo地   战壕

C.匍pú匐fú   手榴弹    D.迸bìng射   扑哧chī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D。迸bèng射。让我们一起把这些词语读一读吧!

(2)根据课文提示,将序号填入合适的位置,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暗堡。

生3互动:这是我画的示意图。查字典了解了词语的意思,河沿是指河边、河岸,河床是指容纳河水的地方。暗堡的画法上,我参考了书中对暗堡的介绍: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了盖,构成了一座暗堡。

教师点评:在字典和课本的帮助下,你正确认识了暗堡、河沿和河床。给你点赞!

 

3分钟以内

梳理文章,理清内容层次

1.导读提示,明确目标。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翻开书本吧!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课文前面这样一段提示(课件出示课文图片)

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诗篇。董存瑞就是其中的一位。默读课文,说一说董存瑞是一个怎样的战士。再找出描写董存瑞神态、言行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这段提示告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有怎样的学习任务呢?

生1互动:默读课文,说一说董存瑞是一个怎样的战士。再找出描写董存瑞神态、言行的句子读一读,和同学交流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3.概括事件,梳理情节

教师提问:了解人物形象一定离不开事件本身。让我们一起默读课文,读通句子,概括课文讲了董存瑞的什么事迹,表现了他是一位怎样的战士。

生2互动:在解放隆化时,董存瑞所在的部队遭受到了敌人暗堡的攻击。董存瑞主动请求前往炸暗堡,和郅顺义二人冒着战火靠近敌军,最后舍身取义,炸毁暗堡,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战士们得以消灭所有敌人。

提问递进:你准确概括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小标题可以更清晰简洁地介绍事情的经过,请你按下暂停键,试着梳理一下。

教师引导:这是老师的参考答案。欢迎你告诉我你的答案,我们一起思维碰撞。

(课件出示)遭受袭击,请求炸堡、逼进暗堡、炸毁暗堡,成功歼敌。

发现了吗?文章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因此,我们还可以将文章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现在请你按下暂停键,把我们一起梳理好的情节写在书上。

3.整体把握,再识人物

事情了解清楚了,在文章里,你认识了怎样的董存瑞呢

生1互动:董存瑞视死如归,是一位革命英雄。

生2互动:同意,我读课文的时候想起了之前学到的《狼牙山五壮士》和《邱少云》,他们英勇无畏,嫉恶如仇,不怕牺牲。

教师小结: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着旧知读,这些都是学习的好办法!

 

3分钟以内

三、品读人物,聚焦神态、言行

教师过渡:哪些语句特别触发了你对董存瑞这一人物的认知?请你暂停视频,快速找出课文中描写神态和言行的语句,圈画关键词,做一做批注。

(一)请求炸堡(课件出示对应文字)

董存瑞瞪着敌人的暗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

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同志们,扔手榴弹!”连长给战士们下了命令。

生2互动:我找的是“瞪着”“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这两处神态描写。我感受董存瑞嫉恶如仇,他想要立刻消灭敌人。

教师追问:这里面出现了一个有新鲜感的词语。平时我们似乎是这样表达的:两眼充满仇恨。请你对比读一读,同是表达仇视,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不同?

生2互动:迸射是向外喷射的意思,这样的表达让我仿佛看到了仇恨的火花从董存瑞的眼睛里不断向外喷射,如果目光可以消灭敌人,那对面的敌人大概是千疮百孔了。

学法小结:你说得对,一个“迸射”把抽象的仇恨变得生动具体,让我们读起来有画面感。你看,对比着读句子,你对文章中一些关键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读出了董存瑞痛恨敌人的心情。屏幕前的你,也记下小老师带给我们的关键词吧!

生3互动:我找的是这段的第二句,董存瑞说,“连长,我去炸掉它!”,我读出了的坚定。

教师追问:你读这句话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董存瑞主动请求炸暗堡的样子。你可以教教大家怎么读好它吗?

生3补充:我关注到了提示语中的“坚决”,还有这句话里的感叹号,所以我努力读得坚定有力。不仅如此,董存瑞是“跑”到连长身边的。我在这个动作里也读出了他内心急切而坚定地想要炸毁暗堡。

学法小结:你也是会读书的好孩子!读人物语言的时候,关注提示语中的关键词,可以帮我们更好地体会人物形象特点。

看来,关注语言和动作,也有利于我们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二)逼近暗堡(课件出示对应文字)

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郅顺义再扔一阵,董存瑞再跃进几步。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送到郅顺义手里。

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扑哧扑哧打在董存瑞身边,激起了点点尘土,四周冒起了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上好几米。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 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这时,他离暗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趁着腾起的黑烟,董存瑞猛冲到桥下。

1.关注动作,体会形象。

生3互动:第五段用了3个“跃”,可以看出董存瑞沉着机智,英勇善战,和郅顺义配合默契,拼尽全力在靠近敌军的暗堡。

你关注了董存瑞向暗堡逼近的一系列动作。动作描写的确对展现人物形象有重要作用。课文中还有其他描写董存瑞逼近暗堡的动作吗?圈一圈,然后再对比着读一读。

2.动作对比,深入感知

生1互动:第五段行进的动作用了“跃”,但是第六段的动作却明显不同了,写他“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向前滚上好几米”,我感受到董存瑞的处境越来越困难了。在敌军的扫射下,董存瑞左腿还中了一枪,但他依然坚持往前,证明他是一个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铁血男儿。

反复出现的动作,明显差异的同类动作引起了你的关注,在细细品读中你有了重要的发现!

生3补充:董存瑞拿炸药包的动作也是不一样的。在第五段中写董存瑞“抱着”炸药包,第六段变成了“夹紧”。这两个词语都让我觉得董存瑞很重视炸药包,他要保护好炸药包。作者写的时候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我觉得是想告诉我们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董存瑞的行进越来越困难,他要更加当心才能完成炸暗堡的任务这也表现了董存瑞意志坚定、不怕牺牲

对比着读,你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董存瑞身上闪现的英雄品质。请大家记录下小老师带给我们的启发。

3.补充资料,深化认识

教师引导:老师课前也去查阅了资料,有了一些新发现。董存瑞在这场战斗中担任爆破组组长。文章写的已经是我方发起第二次冲锋时发生的事情了。而在第一次冲锋时,董存瑞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听了我的介绍,你有什么新体会?

学生1:董存瑞作战经验丰富,英勇善战,文章写他靠近暗堡的过程却是如此艰难,我可以想象到敌人的凶残,更让我感受到了董存瑞冲锋陷阵的精神。

学法小结:查阅资料可以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董存瑞的困难,不是经验少,不是胆子小,而是敌人的火力太凶猛了!而面对豺狼一般的敌人,董存瑞面不改色、沉着应战、不屈不挠,实在是大英雄!

(三)炸毁暗堡(课件出示对应文字)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在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无法炸毁暗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 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1.抓住动作,体会品质

生3互动:第七段中也有写董存瑞动作的句子。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这句话用了一连串的动作,昂首挺胸、站、托、顶猛地一拉,我读出了他毅然点燃导火索、慷慨赴死的精神品质。

2.分析情境,理解“舍身”

教师追问:老师有一个疑问,炸毁暗堡的方式应该不止一种,他为什么选择站在桥底中央,舍身炸暗堡呢?这个决定看着并不明智。

生1互动(出示课前的示意图)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河沿上会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有一人多高的距离,又无法炸毁暗堡。所以,他只能用手托着,顶住桥底。

再次追问:不仅是这样的,文章中写,嘹亮的冲锋号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生1互动:这意味着战友们已经冲出了掩护的土坡,把自己暴露在敌人的机枪下。每晚一秒钟炸毁暗堡,敌人的机枪就会多一秒扫射战友们,就会有无数的战友倒下,这是生死存亡的关头!

3.想象画面,再悟品质

前面是冲锋的战友,只有一种方法才能炸毁暗堡。一秒钟、两秒钟……,点燃导火索的最后几秒钟倒计时里,他的脑海中会闪现出什么画面?

生2互动:这条道路会被炸开,战友们可以冲过烟雾,杀进敌军司令部了!胜利是我们的了!

生3互动:他会想起他参加过的许多次战斗,或许还会回想起他获得的那些荣誉。他无愧于这一生。

生1互动:或许的脑海中还会有新中国的画面,那里没有战争,父母可以安享晚年,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越来越美好。

(四)你看——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课件出示对应文字)

教师小结:言为心声!你们说的很有道理,借助电影片段,重温红色历史,我们一起再次感受一下董存瑞为了祖国、为了人民英勇就义的光辉形象!(课件播放视频)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请你也读一读这一段话吧,读出他的坚毅、坚决来!

 

11分钟左右

 

 

结尾

 

四、关注群像,感受先辈气节

1.揭示结局,追忆英雄

巨大的响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炸开了。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课件播放视频)

这条前进的道路,是董存瑞开辟的。他牺牲的时候,年仅19岁。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英烈抛头颅、洒热血,中华民族才得以从沉睡中醒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回顾课文,赞颂英雄

董存瑞是他们的代表,在文章中,还有许许多多的英雄。

(课件出示对应文字)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

冲在最前面的一个战士倒下了。

“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

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郅顺义再扔一阵,董存瑞再跃进几步。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送到郅顺义手里。

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消灭了全部敌人。

一起读一读。历史未能刻下所有伟大的姓名,但我们将铭记这一支伟大的队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解放军,中国人民解放军!

3.作业布置(课件出示对应文字)

   1搜集革命英雄故事,抓住人物的神态和言行,感受英烈形象,体会英雄精神。建议阅读《红岩》。

(2)观看电影《董存瑞》。

 

2分钟以内

 

终审:课题主持人
分享到:
【打印正文】